第四種誤解,搞低碳經濟要用先進技術、低碳能源,成本太高,我們做不了
這聽起來有道理,但實際上不對。從長遠戰略上來看,低碳經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今后的競爭不是傳統的勞動力競爭,也不是石油效率的競爭,而是碳生產率的競爭。如果我們為減少成本,圖當前一點蠅頭小利,將來我們的產品、產業甚至整個經濟就可能沒有競爭力,從而被排斥出世界經濟的主流。從現實競爭力來看,這種說法也不成立。現在歐洲、美國的很多產品都有“碳標簽”,標明該產品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消費者會有意識地選擇低碳產品,如果我們的產品碳含量比較高,別人不買,我們就失去了市場。包括發達國家要對中國產品征收所謂的“邊境調節稅”,就是因為考慮到我們的產品碳含量太高。除此之外,還有環境成本問題。化石能源除了排放二氧化碳,還可能造成二氧化硫、粉塵、氮氧化合物、重金屬等污染;相比之下,可再生能源的環境負荷就非常低。
把長遠戰略、現實競爭力、環境成本等因素綜合考慮,發展低碳經濟就不是高成本,而是具有競爭力的低成本。
第五種誤解,認為低碳經濟是好東西,但太遙遠,我們現在還沒到發展低碳經濟的水平,以后到了那個水平再說
這種認識是完全錯誤的,因為低碳經濟是點點滴滴匯集起來的,任何節能的、防治污染的、環境友善的行為,都是對低碳經濟的貢獻。我們搞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關閉小火電、小水泥;作為消費者,隨手關水龍頭、關燈,把白熾燈換成節能燈,用太陽能熱水器,這都是在向低碳化邁進。所以低碳并不遙遠,它就在我們的生活、生產、消費中。
總之,低碳經濟不是時髦的概念,是可以落實到現實的行動。要通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消費方式的轉型、能源結構的轉型、能源效率的提高,使中國向低碳經濟、低碳社會邁進——只有低碳社會才是可持續發展的社會。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 2009-12-28低碳經濟:峰會之后看行動
- 2009-12-25張孝德:低碳經濟能否成為人類避難的“諾亞方舟”
- 2009-12-24中國出版業,向低碳經濟邁進
- 2009-12-22發展低碳經濟: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舉措
- 2009-12-22低碳經濟的三個悖論與局限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