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即將過去,10年來國際關系、國際格局及國際力量的對比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這些變化,給世界帶來了什么?中國在其中的地位與作用如何?我們邀請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的馬小軍與趙磊兩位學者進行分析與解讀。
國際關系的新變化
馬小軍:冷戰結束的最初10年,由于戰后冷戰國際格局的崩解,新的國際格局在全球化背景下得以重新分化組合,國際關系的特征是“以破為主”。“歷史終結”、“美國一超獨霸”、“西方主導”成為這一時期的關鍵詞。上個世紀末的10年是冷戰歷史塵埃落定的歷史時期。一段時間里,美國在蘇聯解體之后確立了其“一超獨霸”的地位,西方國家為“歷史的終結”而歡呼雀躍。多極化成為大國談論的重點,但并沒有發展成為現實,那種由西方主導的世界大家庭式的全球化并未出現。國際政治中,出現“一超多強”的局面,但各國力量之間的對比極不平衡;經濟上,世界經濟出現繁榮景象,美國為馬首的IT行業推動西方經濟的火車頭,領跑世界經濟的發展;國際制度層面,許多國際制度建設的成果,自然也是以西方國家為核心,如IMF、WTO、G7—G8等等。在中國,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表達了中國政府堅持以經濟發展為中心不動搖,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的堅定的政治意愿和戰略決心,使國際社會明確了中國的發展方向和戰略取向。
21世紀的頭10年,國際關系出現“以立為主”的基本特征。國際政治多極化、國際關系民主化這些國際社會所期盼的趨向開始顯現,“新興國家”、“風險社會”、“全球治理”等成為新10年的關鍵詞。這一階段,國際關系互動頻繁迅速,大國關系發展大致穩定協調,新世紀國際制度的建設加速。一個有趣的例子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過程。起初,我們認為WTO是以西方的自由市場經濟理念作為制度支撐的,因此一度表現出疑慮、躊躇和不情愿,為此國內曾展開長時間的理論與政策辯論。但是入世后中國的快速發展,不僅徹底改變了中國政府和公眾對此問題的認識,而且使國內經濟社會發展政策與相應的國際經濟制度之間的契合相得益彰,反過來又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正是在這一進程中,全球性、地區性的制度安排,也開始體現出了中國特色,并在某些層面表達了發展中國家的意愿。
- 2009-11-30楊潔勉:堅持國際關系民主化立場,不應進入所謂的G2
- 2007-11-26人民日報國紀平:共同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
- 2007-04-04基辛格:發展中美關系有利構建新型國際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