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測算出了地球氣候所能承受碳排放的最大量。如果把這個量看成是低碳經濟方舟所能容納的最大空間量,那么這個有限空間應該如何分配呢?諾亞方舟是以德選人,嚴格按照保留物種的要求選物;而低碳經濟方舟則是以當下碳排放存量為起點,實行重點控制增量的分配原則。按照這個規則,低碳方舟首先要給發達國家留下足夠空間,因為發達國家已有的存量足夠大,占全球人口1/6的發達國家,占了全球排放總量的50%。在這個存量基礎上進行減排,就變成了在保證發達國家已占有空間合理的前提下,讓出一定空間。按照這個規則,雖然發展中國家占到世界人口的80%以上,由于碳排放存量少,如中國人均5噸,是美國的1/4,印度2噸,非洲不到1噸,所以發展中國家只能按照這個份額獲得空間。按照這樣一個分配規則,在低碳經濟方舟的空間分配上就形成了這樣一種格局:發達國家成為方舟上的VIP,他們保留了不變的生活方式,有套間、有花園、有傭人。而發展中國家只能住在三等艙,三個人或更多的人擁有一間房子。即使是這樣,出于所謂的平等,發達國家仍提出一定要讓發展中國家與其共同承擔責任。這個共同承擔責任的含義,就是發達國家承諾可以使現有花園變小一點,這個幅度如美國是6%,所有發達國家平均幅度是5.2%。但同時要求發展中國家也必須減少占有空間,要從四人一間房變成五人一間房。這就是哥本哈根會議上爭吵的原因,這就是哥本哈根的公平嗎?
低碳經濟所建造的方舟,不是用來拯救人類文明本身的,而是維護現有的工業文明。而現有工業文明的最大受益者是西方發達國家。所以,低碳經濟拯救的首先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利益。按照低碳經濟碳排放的控制方案,只能是把現有工業經濟進行整體壓縮后裝進逃難的方舟中。如果按照這樣一種低碳經濟走下去,當代人類文明將面臨兩種結局:一種是壓縮成功,那么低碳經濟就可以成為人類避難的方舟。但由于造成碳排放的病根被保留在方舟中,高排放必然就會再次膨脹,其結果只能導致方舟在無法承受的情況下而爆炸或下沉。另一種可能是,由于這種壓縮是一個不公平的壓縮,在無法達成共識中最后失控,大家為了爭奪空間而拼命擁擠,導致延誤時間,使整個人類在氣候災難中最終走向毀滅。
這既不是我們所想要的,更不是上帝愿意看到的。但如果我們不能放下既得利益,放下工業文明催化到極點的貪婪心;如果我們不能夠從根本上改造工業文明的道德與價值取向,從結構與模式上改造工業經濟,那么現有低碳經濟所包含的就是這樣一個邏輯。
- 2009-12-24中國出版業,向低碳經濟邁進
- 2009-12-22發展低碳經濟: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舉措
- 2009-12-22低碳經濟的三個悖論與局限性
- 2009-12-22遲福林:認識低碳經濟需要注意三個要點
- 2009-12-04“低碳經濟”給誰套上緊箍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