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氣候變化尚未引起人類關注前,溫室氣體排放權也沒有得到足夠重視。當人類意識到氣候變化帶來的毀滅性后果后,氣候談判日益成為熱點。達成世界性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制度和行動對未來世界經濟和國際政治將產生深遠影響。2009年12月7至18日,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15次會議,此次會議的重要目標是在利益均衡的基礎上,設計懲罰和激勵并存的自我實施機制。但是,由于歷史遺留問題,加上經濟發展階段不同、各國的政策目標也不同,達成雙向激勵的政策框架難度較大。發達國家已經完成了工業化,實施碳預算、征收碳稅、征收碳關稅應對氣候變化勢在必行。而發展中大國正處在工業化中期,向低碳經濟轉型的難度較大,減少碳排放、征收碳稅,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不大。雖然各國的會議訴求迥然不同,但是談判的焦點將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減排責任、減排量、減讓等重要議題。
2009年11月26日,中國政府正式宣布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據專家估算,為達到這一目標,中國每個家庭每年要為此多支付64美元,并大大增加了中國的現代化成本。對這一減排承諾,國內外反應聲音不一。
為了爭取談判中的有利地位,中國有必要闡明在碳減排問題上的基本原則、立場以及近期應該采取的行動。
一、中國的基本國情和減排實際行動
目前,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大,增長速度快,減排壓力很大。但是,中國選擇了既對自己負責,又要對世界負責;既對當代人負責,又要對后代負責的態度,以實際行動履行著一個發展中大國的義務和責任。
1.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大國。2008年,中國人均GDP剛剛突破3000美元,世界排名106位,廣大人民物質文化生活離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還有一定距離,按2008年農村貧困標準1196元測算,年末農村貧困人口為4007萬人。中國人口眾多,每年凈增7000多萬人,消費需求大。同時,仍然存在較大的城鄉差距、地區差距。
2.中國仍處在工業化中期后半段,人均碳排放量低。雖然中國各個省所處的工業化階段不一樣,有的已經完成工業化,有的甚至還在前工業化階段,但整體而言,目前處在工業化中期的后半階段。2008年,中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40.1%,低于第二產業比重。2009年上半年,中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41.3%,低于第二產業比重。而美國已完成工業化,其第三產業產值占GDP比重超過80%。世界銀行的研究表明,目前世界年人均碳排放量為4.3噸,中國為4.1噸,美國為19噸,遠低于發達國家。
- 2009-11-24廈門企業賣出國內首個“碳減排”
- 2009-11-03樊綱:碳減排責任應由人均消費累計量為基礎
- 2009-08-05中國完成國內第一單自愿碳減排交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