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主義社會,國家和集體所代表的往往是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而個人所追求的有時是局部的、當前的利益。毛澤東指出,我們是以占全國人口90%以上最廣大群眾的眼前利益和將來利益的統一為出發點的,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狹隘功利主義者。他主張,既要關注人民群眾眼前的具體的物質利益,更要謀劃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1953年,他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24次會議上的講話中語重心長地指出:“所謂仁政有兩種:一種是為人民的當前利益,另一種是為人民的長遠利益……兩者必須兼顧,不兼顧是錯誤的。”毛澤東認為,人民的長遠利益是人民的最高利益。由于中國經濟社會矛盾的復雜性、工作任務的艱巨性,實現人民的長遠利益需要一個長期的艱苦奮斗的過程。由于歷史原因和現實條件,我國的生產力發展仍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這就決定了我國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需要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毛澤東指出,中國的人口多、底子薄、經濟落后,要使生產力很快地發展起來,要趕上和超過世界上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沒有一百多年的時間是不行的。這就要求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既要有滿腔的熱情,又要有科學的態度,所制定的各項方針政策都要穩妥可行,不能操之過急。
3.正確處理積累和消費之間的關系
積累和消費是一對矛盾。所謂積累就是把國民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擴大再生產,而不是全部消費掉。由于國民收入在一定時期是一個既定的量,因而積累得多,消費就少;反之,消費得多,積累就少。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積累和消費之間的矛盾實際上反映著社會生產和社會消費之間,勞動人民的長遠利益和當前利益之間,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的矛盾。這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矛盾,它不具有對抗性,可以通過計劃調節和合理安排加以解決。毛澤東說:“我國每年作一次經濟計劃,安排積累和消費的適當比例,求得生產和需要之間的平衡。”[6]215
積累和消費的平衡,在工業建設領域具體表現為處理好國家、工廠建設積累資金和工人消費資金的合理比例關系。在積累國家發展和工廠建設資金的同時,還要顧及到工人的生活。1953年,在全國財經工作會議上,毛澤東明確指出:“我們的重點必須放在發展生產上,但發展生產和改善人民生活二者必須兼顧。福利不可不謀,不可多謀,不謀不行。”1958年11月,他在一份報告上批示:“生產和生活兩方面,必須同時抓起來。不抓生活,要搞好生產是困難的。生產好,生活好,孩子帶得好,這就是我們的口號”[3]541。1956年,他在中國共產黨八屆二中全會上還指出:“前幾年建設中有一個問題,就像有的同志所說的,光注意‘骨頭’,不大注意‘肉’,廠房、機器、設備等搞起來了,而市政建設和服務性的設施沒有相應地搞起來,將來問題很大。”顯然,廠房、機器、設備直接投入生產,而市政建設和服務性設施就不單是為生產,也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