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一個甲子的歷史進程,在解放戰爭巨大勝利的革命聲威籠罩下,我們曾有一個凱歌行進式的良好開端。迅速而比較順利地完成了恢復久經戰亂而殘破不堪的國民經濟;完成了徹底消滅封建經濟制度的土地改革;大張旗鼓地剿滅殘匪和鎮壓反革命,穩固了人民政權;勝利地進行了抗美援朝戰爭,鞏固了邊疆國防;實行了有史以來的第一次人口普查、選民登記和普選,召開了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開始了全國規模的有計劃經濟建設。并在此基礎上,開展了波瀾壯闊的全民社會主義改造運動,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
勝利,可以鼓舞信心和斗志,增添前進的巨大推動力;但也可能沖昏頭腦,夸大主觀能動性和不顧客觀條件而盲目趕超的沖動。于是,在復雜的國際環境和錯綜的內外矛盾交織中,求索理想社會的巨大社會能量,逐漸背離初衷,演變成為“左”傾狂熱的社會運動。其極端表現,在經濟方面就是1958年開始的以“超英趕美”為目標的“大躍進”;在政治方面就是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不僅嚴重偏離了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確立的正確路線,而且給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造成巨大的災難,教訓是十分慘痛的。
如果說,勝利具有兩重性,那么錯誤失敗,同樣具有兩重性。它既可以使人民遭受不應承受的苦難,又可以使人們清醒,深思,總結而奮發。1978年底召開的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關鍵時刻,總結歷史經驗,代表億萬人民的意愿,扭轉乾坤,使共和國重新轉回了正確的前進方向,開始了改革開放的宏偉新篇章。三十年的豪邁步伐和光輝業績,舉世共睹,有口皆碑,勿庸多言。
(二)
如何從總體上評估這六十年?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都有各種不同的看法,而且分岐很大。從我自己接觸的有限資料看,拋開那些“逢共必反”的頑固反共派,只談還是抱有善意的歷史研究者和評論者,起碼有三大類截然不同的觀點,呈現在我們面前。
一類觀點是肯定前三十年,而否定后三十年,換一種說法就是:毛澤東時代一切均好,鄧小平之后的時代一切皆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