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探索 2014年,上海一大批基層干部被百姓熟知成為“平民英雄” 他們,給生活帶來正能量
■本報特派記者 錢蓓 顧一瓊
登上報紙頭條、進入電視專題、成為微電影原型、走上電影節紅毯--2014年,這條“明星之路”屬于“平民英雄”:梁慧麗、陳德驊、楊小明、尚艷華、馬亞紅、諶靜珠、楊如明、吳美娟、王艷姮……一批滬上市民耳熟能詳的基層干部,包括居委會干部、社區民警、仲裁工作者、基層法官等等。
“成名”對他們中的大多數而言,是始料未及的事情。貫穿全年的“中國夢·申城美”等主題宣教活動,把他們作為先進典型推薦給大眾,希望他們能引導公眾感知和領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其實我也沒想那么多,一個居委會干部,能做的就是服務好居民,讓大家開心,是吧?”楊浦區殷行社區(街道)殷行北新村片黨委書記吳美娟這樣說。接受記者回訪的原閘北區臨汾街道場中路1011弄居民區黨總支書記諶靜珠、徐匯區凌云街道梅隴三村黨總支書記尚艷華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我沒法分析民主、文明、和諧、敬業、誠信、友善這些概念,但可以給你講很多個小故事。”
和諧、友善是什么意思?
3月3日,一份以西藏薩迦縣中學為目的地的厚實包裹邁上遙遙征途。包裹里裝著450副手套、90頂帽子,全部由徐匯區凌云社區的數十位“愛心媽媽”親手編織。這是“愛心媽媽團”的又一次溫暖之舉,而“媽媽團”的召集人就是尚艷華。
今年寒假,徐匯區援藏干部向尚艷華反映,援教地區天氣冷,孩子們讀書寫字需要半截手套。一個半月以后,“媽媽團”成員們準備好她們的愛心包裹--那是她們利用包括春節在內的寶貴時間緊趕慢趕完成的,最厲害的編織手一人完成了75副手套。梅隴三村是個老公房小區,一度有很多居民無處打發業余時間,動輒在社區蜚短流長。為了把大家從這種無事生非的閑散里“拉”出來,尚艷華動足了腦筋,在做好居委會日常工作的基礎上,她決定帶領居民們做公益,從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到“鄰家陽臺菜園”,再到愛心編織……居民們很快被黏合起來,他們的交流不再是“社區八卦”,一種更有意義的社區生活逐漸成型。
“和諧、友善是什么意思?大概就是梅隴三村的樣子吧。”尚艷華說,這是她認同的價值觀,也是她想要打造的社區生活的精神內核。
成為典型,改變了什么?
“一個居委會干部,能做什么驚天動地的事?都要退休的人了,上什么報紙?”最早接到媒體的采訪邀請時,吳美娟和諶靜珠幾乎都是這樣的反應,她們甚至一度為此深感壓力。“成名”后,吳美娟被居民求助的幾率迅速飆升。不久前,轄區一個居民把她拉到醫院,要她為一樁僵持的醫患矛盾“主持公道”。當事雙方都知道吳美娟其人,她一到場,雙方竟愿意“賣個面子”坐下商談。紛爭順利解決。
“病人和醫院之間的矛盾沒有大到不可溝通的地步,只是彼此缺少信任。醫療問題我也不懂,可能吳美娟這個名字給了他們信任。”吳美娟說。
吳美娟遇到的狀況,諶靜珠也并不陌生,后者總是接到其他街鎮、區縣居民的求助,“能夠被別人視作‘正能量’,總是高興的。能幫的地方,我盡力而為”。
不只是多了幾位“平民英雄”
尚艷華、吳美娟、諶靜珠們的成名,并不只是讓上海多了幾位“平民英雄”。
人們通過他們的故事,重新認識了他們所稱的微不足道的社區工作--原來一個居民區書記需要服務數千住戶,需要對社區事務保持24小時、365日“待命”狀態;原來基層工作在一個社會的運轉過程中,占有那么重要的分量。而擁有出色技能和奉獻精神的社區工作者,正面臨著青黃不接的局面。
這一年,時值上海市委一號課題“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開展調研。先進典型的故事,提供了一個個鮮活的基層建設案例,讓社會認識到基層的困惑和需求。調研組一次次把話筒遞給先進典型,把后者的意見建議傳遞到政策制定者耳中。(本報北京3月8日專電)
代表故事 曾深陷貧困的上海奉賢區楊王村因踐行近千條“家訓家風”而華麗轉身,村黨委書記孫躍明說--
“傳家的道理”造就幸福村
■本報特派記者 顧一瓊
全國文明村、全國生態村、中國幸福村,全村產業經濟規模突破百億元,稅收3.3億元……這是上海市奉賢區南橋鎮楊王村的“身價”及榮譽。時間倒推十多年,這里卻是上海出了名的貧困村。
實現華麗轉身,楊王村靠的是近千條由村民自己創作、自己踐行、自己推廣的“好家訓好家風”。“家風好則民風淳,民風淳則村風正,村風正則社風清,社風清才有社稷安。”全國人大代表、楊王村黨委書記孫躍明這樣理解。
這一條條朗朗上口、淺顯易懂,且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和處事標準的“傳家之道”,匯成了楊王村的軟實力,聚集了正人正氣,也為村莊發展提速。目前,楊王村綜合影響力在全國農村中排名第36位。
“傳家道理”最珍貴
近十年前,經區劃調整,楊王村與周邊兩村合并。合并后出現了一些新問題、新矛盾,加上村里加工業發展,利益面前一些村民的腦袋“荒蕪”了:對鄰里少了包容,對社會少了認同感,抱怨牢騷一大堆。
楊王村急需提升凝聚力,提升村民素養。2006年起,楊王村推出“好家訓好家風”征集活動,以村民自己編寫的“家訓”作為農民自治的標準,家家戶戶參與、反復推敲、展示推廣、入腦入心。
兩會現場,孫躍明聲情并茂地講述了這樣幾個故事:
村民金桔華家里,客廳茶幾正中間擺放著“家訓牌”:“見人之善揚之,見人之惡掩之。”這是金家的人生感悟。金家有三兄弟,關系相處特別好,小家庭蒸蒸日上,總結相處之道就是:用平常心去生活,用包容心來善待,用感恩心去工作。
村民張龍興的家門口掛著“家訓牌”:誠樸、向上,尊老愛幼;勤勞、和諧,家和萬事興。張龍興在當地開了家金屬制品廠,去年工廠銷售額達700多萬元;張龍興新近還當上了爺爺,家庭和睦。回望一路走來,他最大的人生感悟,就是要對家人盡責、對他人謙和、對自己嚴格。
“這些道理都很簡單,大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但以前是口口相傳,現在寫出來挺好。”孫躍明說,編寫“家訓”,讓大家重新審視先賢的美德,也時刻提醒自己,“一個能傳家的道理必定是珍貴的。”
升級版本重踐行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訓“就是這細胞中的正能量基因。”目前,全村98%的村民家庭寫了各具特色的“家訓”,包括敬老愛幼、鄰里和睦、寬以待人、勤儉節約等倡導文明生活的內容,并統一規格制作了“家訓牌”,放在家中醒目位置,時刻警醒、約束自己的言行。
孫躍明說,對一個人行為習慣影響最大的環境就是家庭,而“家訓家風”則成了大家早出晚歸時最好的“穿衣鏡”,讓大家時刻檢視自己的一言一行。
2013年,楊王村又對“家訓”進行了升級,提出“踐行好家訓、培育好家風”活動,引導村民的實踐養成,讓一家之風引領一村之風,營造友善、誠信、寬容、勤儉的氛圍。
村民顧月蓮的“家訓”是“家庭和睦、鄰里和諧”。她的鄰居患病臥床,家中兩畝半黃桃園無人照料,她發動十多個村民,幫助鄰居家包桃樹、修桃樹、打農藥。村民李東的“家訓”是“用積極樂觀的心,微笑面對生活”。前年冬天,村里有個6歲孩子不慎落水,李東沒有絲毫猶豫,立即跳入水中救起孩子。
知行合一威力大
“好家訓、好家風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道德建設的回歸,強化了道德建設的‘知行合一’,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的最生動演繹。”孫躍明這樣看待“家訓家風”的現實意義。
他介紹,村民們自覺以“家訓”為座右銘,崇尚新風,根除陋習,抵制封建迷信和消極行為,實現了家庭環境美、語言行為美、生活方式美,形成了積極向上、健康文明的道德風尚,也由此帶動了全村經濟的快步發展。
為打造“家訓”的威力,村里鼓勵把“家訓”掛在門口,與“星級戶”評選掛鉤,接受村民監督和評議。村民老陸的女婿喜歡賭博,家人把“戒除賭博”寫入“家訓”請村民幫忙監督,最終幫助他戒除了賭癮。
目前,楊王村的成功經驗已在奉賢全區推廣。結合區里提出的“敬奉先人、見賢思齊”的“賢文化”,奉賢區將“家訓”在傳統文化層面進行了延伸,目前已找出20部歷史悠久的古家譜,從中尋找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延續至今的歷史文脈與先賢智慧。(本報北京3月8日專電)
會場聲音 文藝界別政協委員探討如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用佳作營造時代精神家園
■本報特派見習記者 祝越
“創作出一個藝術家無愧于時代的精品力作,以時代的文化創作體現時代的文化積累,從而彰顯藝術品格當中的文化價值。”在8日上午舉行的文藝界別小組討論會上,不少委員都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討論。委員們紛紛表示:應有更多人思考守護文化靈魂,回歸藝術心理,堅守開拓和營造屬于本土、屬于時代的精神家園。
符合藝術規律創作更多好作品
“藝術作品的質量,不僅是藝術的生命,而且是作品的壽命,要想寫出優秀作品,就要做到藝術尊重生活、觀眾尊重藝術以及藝術創作尊重藝術規律。”全國政協委員黃宏說,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多的文化發展成果”,這個“享”就是要讓人民群眾享受優秀的文化作品,就是要求我們不辭辛苦攀高峰和登高峰。
在會場內,馮小剛、馮驥才等委員都提到了好作品的重要性。馮驥才說,“作為文藝工作者,怎樣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拿出我們的好作品,不要把我們的藝術變為狹隘的宣傳,而是要把宣傳變成藝術,這樣我們才有力量,不然你就永遠不會贏得觀眾的心。”
在去年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藝術家們聯名發出倡議書,旗幟鮮明地闡明了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信念。黃宏表示,“藝術不是純粹的娛樂,要有追求,我們文藝工作者除了有這樣的倡導,還要在文藝評論、觀眾以及藝術家創作中建立起良好的溝通,不要讓炒作代替繁榮,不要讓謾罵代替批評,不要把張揚當作富有,也不要把低調視為平庸。”
文藝應去除功利現象
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尹力帶來了建議制定電影法的提案。尹力說:“作為電影工作者,我認為,要徹底改變電影內容脫離現實、雷同化、同質化和娛樂化現象,應該用法律設置底線,讓文化工作者在安全、健康的氛圍中創作。”
全國政協委員、音樂家徐沛東在會上批評了當前文藝創作領域的一些功利現象和浮躁之風。徐沛東說,現在音樂界到處可見從眾心理和功利心態,都在妄想一夜成名;某種形式一旦成功,就會引發一窩蜂地模仿。“當下熒屏上的一些選秀節目,讓不懂音樂的人士評論音樂,這是誤導;還有一些把評獎當成政績,特別不符合藝術規律。這些浮躁心理是藝術發展的障礙。”
全球化語境下更需人文品格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曾成鋼于2012年在德國舉辦“穿越——曾成鋼雕塑展”,次年受邀在丹麥等地繼續展出。這些融入到城市公共空間的雕塑作品也需要對生活的感悟。曾成鋼說,文藝工作者要把對生活的感覺變成藝術作品,進而去感染觀眾,“藝術家對社會的認識是不是深刻、感人,藝術家能不能反映大眾關注的共同問題,將會影響一件藝術品的‘氣場’。”
“作為一名書法家,最重要的追求就是人文品格和時代的人文關懷。”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言恭達表示,為人民服務不是為人民幣服務,應該做到且必須做到陽光下感恩時代、文化中敬畏傳統、民生里關愛大眾,“我們需要修為的品格首先就是家國情懷,這就要深入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一點一滴的自覺行動來凈化靈魂、提升境界,進而引導社會創建集體人格和精神訴求。”(本報北京3月8日專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