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縣域經濟發展需要更高含“綠”量
2025-04-28 09:56:24?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洪振威 我來說兩句 |
【光明時評】 作者:雷 明(新疆財經大學“天池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二級教授) 近期,在四川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一場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成都市轄縣蒲江作為典型被宣介。蒲江將生態打造為該縣金字招牌,提出了“田園生態商務區”理念,打造綠色發展新經濟和總部企業“鄉野辦公空間”,吸引科技類、數字類等800余家企業落戶。 近年來,全國各地堅持守護綠水青山,在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當下,以“綠”為先、向“綠”而行,在縣域經濟發展中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厚植綠色發展實力。資源稟賦各不相同、產業發展各具特色,各地正積極布局落子,一座座小城正持續展現向“綠”而行的城市名片。 當前,在縣域經濟發展的賽道上,“綠色”已從單一的環保概念轉化為驅動經濟轉型、增進民生福祉、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核心動能。“向綠而新”不僅是生態命題,更是民生工程。推動新質生產力綠色發展,同樣需要將“利民”作為核心標尺,在確保讓青山綠水成為生活標配的同時,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真金白銀。縣域經濟“向綠而新”的實踐,又是一場以人民為中心的深刻變革。只有當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縣域發展才能真正實現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有機統一。這不僅是新質生產力的時代要求,而且是發展為了人民的價值回歸。 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縣域經濟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綠”與“新”的雙向奔赴。通過發展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現代經濟體系,讓青山綠水好空氣激發區域發展動力,讓群眾推窗見綠、出門入園成為生活常態。這種轉變,本質上就是在用綠色生產力重構縣域發展邏輯,即生態保護不是限制發展的“緊箍咒”,而是創造幸福的“金鑰匙”。新質生產力推動縣域經濟綠色發展的“利民”本質,體現在環境改善與民生需求的精準對接上。通過推進城鄉綠化、建設生態公園、治理河湖污染等工程,群眾能直觀感受到環境質量的提升。同時,通過延伸生態產業鏈創造更多靈活就業崗位,如生態種植、林下經濟、環保服務、綠色物流、鄉間旅游等,為就業群體打造平臺。這種“看得見的美”與“摸得著的利”結合,讓生態保護成為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實惠。 通過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縣域可將山水林田科學轉化為可量化、可交易的發展資本。如建立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探索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在守護綠水青山的同時,讓群眾在碳匯交易、生態修復中獲得收益。這種“生態銀行”的建設思維,讓群眾在生態保護中創造生態紅利、收獲經濟實惠。在具體實踐中,可以通過建設生態產品交易中心、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推動生態資源向市場化配置轉變。 新質生產力推動縣域經濟綠色發展體現在環境保護上,體現在將生態資源轉化為就業機會和經濟收益上。通過發展林下經濟、生態旅游、碳匯交易等模式,群眾可以“靠山吃山”但不再“坐吃山空”,如培育林草經濟、生態旅游等綠色產業,創造“不離土、不離鄉”的增收機會。通過延伸林下經濟產業鏈,發展林草產品精深加工,縣域可形成“種—養—加—銷”一體化產業體系,通過創造護林員、生態旅游服務、特色種植、草秸編織等崗位,讓群眾在育苗管護、生態研學等服務環節獲得穩定收入。更重要的是,綠色生態產業具有強帶動性和普惠性,可吸引青壯年返鄉創業,為剩余勞動力提供護林員、生態導覽員、養蠶員等適配崗位,真正實現家門口就業。 以制度綠色創新保證群眾共享綠色紅利。縣域發展中所蘊含的綠色新質生產力離不開制度創新與政策支持。“有為政府+有效市場”的協同,可以有效激發縣域經濟的綠色潛能。通過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推廣綠色金融、優化營商環境等舉措,如開發“林權抵押貸”“生態修復貸”等金融產品,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生態項目建設。通過推行“林長制+網格化”管理模式,實現生態資源的精準管控。通過建立“企業+合作社+農戶”合作模式,讓農民通過入股、務工等形式共享生態產業收益。通過數字化平臺促進林產品交易,降低中間成本。通過財稅優惠、金融支持等政策工具,激勵市場主體開發綠色就業崗位,讓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形成良性循環。 《光明日報》(2025年04月28日 02版)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