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丨用藝術點亮海南鄉村
2025-04-12 17:33:23? ?來源:海南日報客戶端 責任編輯:黃麗紅 我來說兩句 |
編者按: 當鄉村與藝術相遇,當記憶被文字留存,總有一些人,在改變與守護之間找到平衡。他們或是用畫筆喚醒沉睡村莊的藝術家,將破敗老屋變成色彩斑斕的創作空間;或是像張忠民這樣的“文化候鳥”,以學者的熱忱,記錄僑鄉的咖啡香與南洋往事。他們改變的,是鄉村的面貌與活力;留住的,是土地的鄉愁與根脈。無論是藝術村的墻繪、動漫,還是興隆的咖啡故事、華僑記憶,都在訴說著同一種可能——改變不是消逝,而是讓傳統以新的方式延續。海南的村莊,正因為這些人的存在,既擁抱未來,也從未遺忘過去。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吳心怡 近日,898藝術村棕編手藝人盛玉正坐在工作室里埋頭編織,不多時,一只活靈活現的“小青蛇”就在她的手下出現。環顧小小的工作室,展示柜上擠滿了盛玉的編織作品,十二生肖、玫瑰花、昆蟲等造型栩栩如生。 盛玉所在的棕編工作室是898藝術村近60個藝術機構和工作室之一。這個位于海口美蘭區靈山鎮權擁東村、占地近3萬平方米的藝術村,共入駐藝術家、藝術工作者80余人,涵蓋國畫、油畫、書法、雕塑、灰塑、文創等領域。 走進鄉村,不僅能看到稻田和池塘,還能與藝術不期而遇。近年來,海南陸續涌現出898藝術村、“油畫之鄉”咸六村等充滿藝術氣息的村莊。當古樸的村道與絢爛的墻繪相遇,當淳樸的民風與新潮的審美碰撞,一個個老村莊成為了新“打卡點”。 A 裝點 | 畫筆喚醒沉睡古村 走進898藝術村,巨幅墻繪讓人目不暇接,8座展館各有特色。漫步村道間,任何一家小店都能給人驚喜。898藝術村的故事起源于2016年。在這之前,權擁東村只是一個平凡的村莊,雖然歷史悠久,但也因此難以為繼——比村里人年齡還大的房子紛紛變得破敗,坑坑洼洼的村道雜草叢生,大部分村民都搬遷到了鄰近的新村子里,“老村”則基本閑置荒廢了。2016年,畫家王彬為了創作方便,到權擁東村租了一棟老房子作畫。 2020年初,王彬的學長王凱受其邀請來到權擁東村,幾番交談后便萌生了在此打造藝術村的想法。在取名時,他們對標北京的“798藝術區”,結合海南區號“0898”,將村子命名為“898藝術村”。 王凱陸續租下權擁東村幾十套民居,在保留海南舊瓦房風格的基礎上將其改造成工作室或展廳,吸引創作者、藝術家們入駐。畫家趙志飛在村子里開了“大飛藝術工作室”,將民居墻面作為畫板,繪制了一幅巨大的“松鼠啃玉米”墻繪——這幅墻繪至今仍保存著,成為898藝術村的一個標志性“打卡點”。 被畫筆改變的還有屯昌縣南呂鎮咸六村和東方市八所鎮北黎村。咸六村有著“畫里故鄉”的美譽,優美的自然風光不僅每年吸引大量國內繪畫愛好者來這里寫生創作,還孕育了許多本土藝術家。北黎村是一個古老而安靜的黎族村落,2022年東方本地畫家王安能將村里一處民宅改造成油畫工作室。如今,村里有了博物館、美術館、畫家工作室等,游客評價這里是“尋一處幽靜、尋一處清歡”的目的地。 B 碰撞 | 新潮打破村莊“次元” 像898藝術村一樣裝點著墻繪的,還有三亞市崖州區梅聯社區。落日、椰樹、漁船、仙人掌……具有熱帶風情和海洋風情的元素盡數出現在梅聯社區的彩繪墻上,延綿不絕,將游客帶往梅聯特色的“詩與遠方”。這個村莊以發展文化藝術產業為突破口,推出原創梅聯村獨立文化IP,吸引各類藝術家入駐——“新銳”“先鋒”,成了這個海邊漁村嶄新的代名詞。 3月,一場以“盲盒型收藏實驗”為主題的藝術展在梅聯社區落下帷幕,展出的20件作品以動態的收藏史為線索,見證藝術生命在時空更迭中的蛻變,大膽的配色、新奇的裝置再度為梅聯社區增添了別樣的藝術氛圍。近年來,梅聯社區通過藝術共創、藝術駐留、藝術工作室進村等方式,倡導人、自然、村落、藝術之間無限融合的共生關系,為村莊建立起嶄新的文化體驗,讓藝術回歸山林、海灘。 于是,在梅聯社區的海邊,你可以看到一棵孤獨的圣誕樹,可以看到一個巨大的海膽,一個戴著頭紗的女人……這里像一個沒有邊界的藝術空間,為藝術家們提供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 如果說起“動漫里的村莊”,你會想到什么?是《龍貓》里小梅一家居住的寧靜鄉村,是《大魚海棠》里古老神秘的土樓群,抑或是《白雪公主》里迷你可愛的小房子…… 位于海口市龍華區龍橋鎮的昌學村就是一個“動漫里的村莊”,漫步其中,就好像“穿越”進另一個“次元”:紅藍兔子坐在村居的屋頂曬太陽,透過白墻上平面的“洞口”,可以窺得“仙俠谷”內各位“大俠”的生活。整個昌學村成了一張大畫布,白墻、民居,哪怕是電線桿,都被裝點得色彩繽紛、趣味盎然。 隨著一個個動漫工作室陸續入駐昌學村,100余位動漫人才在這里工作生活,年均有40多部國漫作品從這里走向國內外市場。隨著龍華動漫產業園二期開街,距離昌學村不遠的保明村也成了另外一個“動漫里的村莊”,一排排“多巴胺”色系的房屋讓許多動漫愛好者們直呼好像來到“另一個次元”。 C 新生丨民族風情煥發生機 碎陶土、篩陶土、和泥、捏泥條、盤泥制坯……昌江黎族自治縣石碌鎮保突村制陶非遺工坊總是很熱鬧,游客們發揮想象力,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將手里的陶泥制作成喜歡的形狀。黎族原始泥條盤筑制陶技藝是新石器時期產物,一直流傳至今,在保突村得以完好留存。 保突村制陶館占地面積約7畝,建筑面積400多平方米,共分為兩間展廳和三間黎陶制作坊。近年來,保突村將黎陶產業與旅游結合,引入陶器展覽、制陶演示、制陶體驗、民族歌舞表演等項目,打造了“產學研旅”一體化模式——與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不同,保突村成了一個可以放慢腳步“玩泥巴”的地方。 陶藝被譽為“泥與火的藝術”,而黎陶是其中一場跨越漫長時光的奇妙旅程。與保突村類似的還有位于三亞天涯區的黑土村,這里同樣坐落著一間黎族原始制陶技藝傳習所,屋頂用茅草覆蓋,墻壁由稻草、木條和著泥巴糊成,充滿黎族傳統民居的生活文化氣息。 如果想再深入了解黎族人民的日常,不如驅車來到昌江王下鄉三派村。這里的民居、院墻仿佛一本巨大的畫冊,畫滿了制陶、織錦、舂米、釀酒等黎族生產生活場景及元素。黎家新婦曬衣圖、黎女戲水圖、老嫗織布圖、農耕圖……充滿濃郁民族風情的墻繪讓人眼前一亮。漫步三派村,探尋海南最早人類的生產與生活,見證黎族的璀璨文明——難怪三派村被稱為“流動的黎族文化博物館”,吸引著眾多游客前來打卡。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