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北有萬里長城,南有千里屯堡?!?/p>
在貴州大地,氣象萬千的屯堡文化,歷經600多年的歲月流轉,依舊光彩照人。600多年來,屯堡文化在貴州扎根、生長和演化,形成了兼具特殊性和唯一性的文化現象,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彰顯傳承守望的家國情懷,見證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進程。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全面挖掘屯堡文化內涵,展示屯堡文化的特征、影響和時代價值,貴州日報報刊社聚焦“文化中國行”主題宣傳活動,推出“家國六百年·屯堡印跡”大型主題報道,和讀者一起走進歷史深處,領略屯堡文化的獨特魅力。
明初,明朝廷遂行“北守南進”“調北征南”的國家戰略。明太祖朱元璋一紙政令,傅友德、沐英等率30萬大軍揮師南下。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揭開了貴州屯田練兵、建立行省的序幕。
經略貴州以平云南
位于安順市北門外的馬桑坡,是梅氏入黔始祖梅忠隨明朝征南大軍攻克普定(今貴州省安順市)時軍隊扎營的地方,后來成了梅家祖墳塋地。
貴州省作協主席團委員、安順市作協主席梅培源,是安順梅氏的第二十一代后人。他介紹說,據《梅氏宗譜》記載,入黔始祖梅忠原籍陜西西安府三原縣,于明官校慰鎮撫司。明洪武二年(1369)即在朱元璋麾下南征北戰。明洪武十四年(1381),梅忠隨“調北征南”的大軍攻克普定(今貴州省安順市),即奉命駐扎于城北馬桑坡,從此落籍黔中。
《梅氏宗譜》。梅培源供圖
明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為完成全國一統,先后七次派使勸降盤踞在西南的元梁王未果。次年,朱元璋派大將傅友德、沐英率30萬大軍征南,奪取對西南的統治權。當時,盤踞西南一隅的云南,與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隔著千山萬水。連綿起伏的山脈逶迤延伸,如同天然的屏障,使明朝軍隊南下的路途極為險峻和不易。
在《邊緣與中心——歷史格局下的屯堡文化研究》一書中,學者吳斌指出,“湖廣地區在蒙元以后逐漸繁榮,從湖廣經貴州入滇也逐漸成為當時的首選?!币蚨鳛槲髂细沟氐馁F州連接西南數省的通道的地理位置重要性更加凸顯。
明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朱元璋下令兵分兩路,北路由都督郭英、胡海洋、陳桓等率兵五萬,由永寧(今四川省敘永縣)趨烏撒(今貴州省威寧自治縣);東路由傅友德等親率大軍由辰州(今湖南省沅陵縣)、沅州(今湖南省芷江自治縣)趨貴州普定(今貴州省安順市)、普安(今貴州省盤州市)。
位于畢節市七星關區楊家灣鎮七星村的七星關古驛道,為明初大軍經過之地。
地處西南腹地的貴州,在調北征南之初是通道和軍事據點。在平定云南之后,則為控制西南尤其是云南的交通樞紐和戰略要地。明史記載,梁王敗死、云南收復后,為長久控制云南,朱元璋命令整修通往西南各地的驛道,將西南諸省相互連接,貴州在西南地區的交通樞紐地位逐步展露,并在驛道沿線遍設衛所,有重兵駐扎。
素有“滇楚鎖鑰”“湘黔咽喉”之稱的黔東南州鎮遠古城。張加林 攝(貴州圖片庫 發)
征南戰爭以前,就設置了貴州衛、永寧衛、黃平所,置時俱隸四川都司。征南期間,設置了平越衛、普定衛(置時俱隸四川都司)、烏撒衛(置時隸云南都司)、貴州都司、畢節衛(置時即隸貴州都司)。征南以后,又廣設衛所。經過調整,18衛及2直隸守御千戶所隸貴州都司,“東六衛”始終隸湖廣都司。
位于黔南州福泉市的福泉城墻,明初為平越衛重要軍事設施。
中國明史學會屯堡分會副會長、安順學院博物館館長呂燕平認為,屯堡文化為明代衛所軍制下的產物?!懊鞔?00年的歷史進程中,貴州地域的24個衛所,作為明王朝在貴州的軍伍系統,建置興廢、治理變遷,軍官選拔、考評、升遷、襲任,軍事訓練、征戰參與,為其常態。”
廣置屯田開辟家園
位于安順市西秀區的鮑家屯后有靠山,前帶流水,側有護山,遠有秀峰,住基寬坦,水口緊鎖。每年春天,成片油菜花盛放,總是會吸引無數游人徜徉其中。
位于安順市西秀區山水環抱中的鮑家屯。高智 攝(貴州圖片庫 發)
鮑氏入黔第二十一代后人鮑安鳳介紹,鮑家屯是鮑氏入黔始祖鮑福寶為屯田駐守開辟的家園。《鮑氏族譜》記載,安順鮑氏自明初入黔,始祖鮑福寶,原籍徽州府歙縣新安衛棠樾村太和舍人,因“調北征南”入黔。為安置家小,擅堪與觀風俗的鮑福寶于黔中得一邑,詢其名曰楊柳灣簸箕凹,遂定居于此。
明初,都司衛所建置之后,隨之而來的是屯軍的進駐。明代的衛所軍制,以5600名軍人為一衛,衛下設5個千戶所,千戶所下又設百戶所,一般以百戶所轄軍人為駐軍屯田單位,一邊戍守,一邊耕種,久而久之,就逐漸演變成為了一個個“屯堡”村落。
“九溪是座城,只比安平少三人”的安順屯堡文化區最大自然村寨——九溪村。安順日報社供圖
“征南”之外,明王朝又發動“調北填南”,令百姓從人口稠密、土地稀少的地區“移民就寬鄉”。跨越山川的大規模遷徙,為貴州帶來了大量先進生產力與屯守力量。屯堡人出則為兵,入則為民,落地生根,推動貴州開發。
黔東南州錦屏縣隆里古城。
已故屯堡文化研究專家范增如在《明代貴州衛所屯田比較談》一文中指出,明洪武年間所置衛所,都在“調北征南”時南、北兩路大軍進軍云南的路線上,亦即湖廣、四川進入云南的孔道上。可以說,貴州廣置衛所是征南戰爭的產物和延續,設置目的不外通道和“控夷”。
屯田的分布,則與衛所分布呈密切相關。2021年,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啟動屯堡考古調查,以府州、衛所遺存為“干”,以屯堡、墓葬等為“枝”,驛道、碑刻等為“葉”,主次分明地開展考古工作,這是貴州首次從考古的角度,對屯堡及相關遺存展開系統的調查工程。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館員閔凱介紹,考古隊圍繞“一線路”進行,主要圍繞衛所分布展開,目前已完成貴陽市、安順市各區縣以及錦屏縣、天柱縣、黃平縣、鎮遠縣等地初步實地調查。
手繪明代貴州衛所分布示意圖。齊青楊 實習生 高園櫻子 繪
“屯堡村落選址與衛所城址的選址有一定相似性,主要考慮水源、地形、平壩三個特征,以便于生活、屯種,一定程度考慮到了防御需求。”閔凱介紹,屯堡的分布格局受地理環境的影響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在貴陽至安順一帶,屯堡圍繞衛所呈片狀密集分布,這得益于該地區中低山丘陵地帶的河流和平壩較多,非常適合生活和屯種。而在黔東地區,如鎮遠衛等衛所,由于地形多為大山和峽谷,屯堡分布相對分散,穿插于周邊州縣,甚至延伸至湖廣地區。
落地生根開發貴州
走進安順屯堡村落,一屋一墻,一街一巷,令人仿佛置身于石頭的世界。推門而入,隱藏在外表粗獷的石頭房屋內,卻是精雕細琢的木制雕花窗欞和門廊垂柱,隱約透露出江南的靈秀之氣,是屯堡人垂眸可及的鄉愁。
位于安順市西秀區的云峰八寨之——本寨。
隨著一幢幢帶有江南印記的屋宇拔地而起,大批來自兩江、中原地區的將士及眷屬、農民、商賈、工匠,于千里以外的他鄉落地生根,使貴州人口急劇增加。
在貴州大學教授、貴州省“屯堡文化等歷史文化研究推廣”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李建軍看來,屯堡人在開發貴州的過程中,也在建構他們生活的世界,不可能將祖籍地文化和生計方式原封不動地移植或復制過來,與生存環境一致的變異乃是必然的?!岸捅さ奈幕鷳B、生活方式(江淮地區農耕技術、手工業)在當時無疑是最先進的,自然讓屯堡居民油然而生自豪感、優越感,并固守自己的文化認同。”
位于安順市西秀區的鮑家屯水利工程一景。潘宗義 攝(貴州圖片庫 發)
作為農耕文明時代先進生產力地區而來的移民,屯堡人將引以為傲的水利智慧、牛耕技術及豐富的作物品種引入這片土地。被水利專家譽為“黔中小都江堰”的安順鮑家屯古水利工程,黃平縣內崇山峻嶺間層層疊疊的梯田等屯堡人匠心獨運的杰作,于每個四季輪轉守護著“春夏一片蔥綠,秋來十里稻香”,至今仍引人贊嘆。
器物層面的因地制宜,是屯堡人生存繁衍的現實需要。儒家的字字珠璣,則讓沿襲耕讀傳家的屯堡人,于日復一日的戍邊生活中,鋪就向上的階梯的同時,更在心中筑起了一座價值的堡壘,維系著族群的文化認同。明王朝在貴州設有47處儒學,其中,衛所是貴州文教的集中地,帶動了貴州科舉的興起。清著名學者莫友芝曾言:“黔自元上而五季皆士官世有,致漢唐郡縣,幾不可尋。英流鮮聞,安問風雅。逮有明開省增學,貢士設科。文獻留詒,乃稍可述。”
安順文廟。
自此,物質與精神的雙重重構,主導著屯堡人于悠長歲月中,步履從容、生生不息的生活。由此,也帶來村落的聚集和人口的增長,為城市的興建奠定了基礎。
“明代衛所設置分布在驛道沿線,除貴州衛、貴州前衛及個別的衛、縣同城外,其大多數衛所都是單獨的,當時都不具備城市的條件。”貴州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張祥光分析,衛所設置后,屯堡圍繞衛所星羅棋布。隨著歷史的發展,衛所變成為一方政治、軍事、經濟中心。到明末清初,在貴州所設的衛所幾乎都發展成為城鎮?!坝纱丝梢?,衛所移民對貴州城市的興起和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遙望江南三千里,家國情懷六百年?!焙暧^的國家戰略背后,是蕓蕓眾生的人間煙火。600多年間,屯堡人以為國戍邊崇高的自豪感、深沉的家國情懷,以及悠遠的鄉愁,走過一輪又一輪四季更替,直把貴州作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