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越劇博物館到越劇小鎮,走出“館舍”創造更大文化空間|文化中國行
2024-05-17 19:06:54?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翁晗 我來說兩句 |
浙江嵊州古稱“剡”,是李白筆下的“自愛名山入剡中”,是令杜甫欲罷不能的“剡溪蘊秀異”,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城還是中國第二大劇種越劇的誕生地。如果你來到嵊州,不妨去女子越劇“娘家”施家岙的越劇小鎮走走,在古戲樓聽一折委婉悠長的折子戲,在臨街的鋪子品一碟嵊州小吃,不能錯過的還有中國首家戲曲博物館——越劇博物館。 作為嵊州本地人,90后小伙兒陳鵬遠對越劇并不陌生。“很多人從小都會哼幾句。”陳鵬遠說,“小時候學校里都教過些簡單的越劇唱段,農村也會請戲班子來唱戲。”但是參觀過越劇博物館后,他對這個熟悉的劇種有了全新的認識,“博物館讓我第一次對越劇有了這樣系統又細致的了解”。 越劇博物館有3個常設展廳,越劇廳、嵊州歷史文化陳列、越劇藝術體驗中心,各有側重,共同呈現越劇與嵊州相依相伴的故事。館內藏品眾多,有19世紀潘法金唱書用的鱉鼓、有花衫鼻祖施銀花的光片龍紋蟒、越劇改革倡導者袁雪芬的麻布旗袍,還有越劇創始人之一馬潮水的《越劇發展書》手稿等。這些藏品穿越歲月,將越劇的百年變遷具象化地呈現在參觀者眼前。 越劇博物館館長俞偉向記者介紹,越劇博物館的建立離不開一代代越劇人的努力。20世紀五六十年代,嵊縣越劇團(嵊州市越劇團前身)編導們開始收集整理越劇發展遺存和史料;1962年,越劇之家成立后,這些珍貴遺存和史料有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和展陳場所;1990年,越劇博物館開放,它們成為館內的首批藏品。 一名游客告訴記者,他覺得越劇博物館互動感很強:“參觀過程中有很多沉浸式體驗環節,講解員除了介紹專業知識,還會演唱越劇片段;二樓的互動區可以換上越劇戲服學唱、留影,我還遇到專業越劇老師在現場指導。” 在施家岙,大部分來到越劇博物館的觀眾還會到近在咫尺的越劇小鎮游覽。越劇小鎮以越劇文化為中心,將越劇與文旅產業相融合。2023年的“5·18國際博物館日”,越劇博物館新館正式搬入越劇小鎮。 陳鵬遠說,在越劇小鎮建設前,施家岙雖然山清水秀,但只是個普通的鄉村,越劇文化沒有得到重視與保護。這個村子似乎與“女子越劇的起源地”的身份不大沾邊,一些越劇戲迷慕名而來后總感覺有些失落。而現在,越劇在小鎮中變得更“鮮活”了。 觀眾走出越劇博物館的“館舍”,步入越劇小鎮的“天地”。陳鵬遠感嘆:“漫步在小鎮里,穿梭在街巷中,有一種時空交錯的感覺。”古戲樓上的吳儂軟語,那是梁山伯祝英臺十八相送、賈寶玉林黛玉共讀西廂;戲迷館的越劇唱教活動,讓游客親身體驗水袖婀娜;街巷中隨時隨地上演的沉浸式越劇,游客可以遇到攜手同游的梁祝二人,還有何文秀、九斤姑娘等經典越劇角色。 今年“五一”假期,除了常規活動,越劇小鎮還新增了水上越劇快閃、源自越劇《彩樓記》的相親秀等創意表演,吸引近4萬游客。 越劇博物館和越劇小鎮,在文化功能上也是互補的。目前,越劇博物館是越劇小鎮的“硬核”文化體驗項目,為越劇小鎮吸引客流,增加文旅收入。而小鎮為越劇博物館提供了周邊基礎配套服務。越劇小鎮的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博物館是專業化的文化場所,但能提供生活類服務的比較少,“比如,越劇小鎮建設的小鎮食堂就能補上餐飲服務的缺口”。 通過越劇小鎮,越劇博物館的文化觸角延伸至館外,創造了一個覆蓋面更廣、維度更多元的文化空間。目前,小鎮正在建造十姐妹劇場,預計在2025年前建成。工作人員介紹,越劇小鎮的建設希望集合越劇小鎮、越劇團、越劇藝校、越劇博物館等4項越劇文化項目,共同培育越劇小鎮主體。新的劇場建成后,還將有越劇團駐場演出,豐富小鎮文化生活。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