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賡續農耕文脈——探訪江浙地區古建筑老街區
2024-04-26 20:58:05? ?來源:農民日報客戶端 責任編輯:洪振威 我來說兩句 |
“史沉兩岸城池古,水潤千村魚米香。”沿著京杭大運河,走訪多個市縣的古城、古鎮、歷史文化街區,全方位感受傳統建筑、書香底蘊、非遺文化和民俗風貌的多元魅力,真切感悟到長江中下游地區綿延不絕的傳統文脈對中華民族的深遠影響。燦爛悠久的農耕文明猶如點點繁星,不斷喚起人們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遐想與思索。 古色古韻,所到之處皆是農耕文明瑰寶 源頭活水滋養萬物生根,農耕文明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根基。“遠古中華第一村”浙江浦江上山遺址將農耕社會的發端追溯到一萬年前,中華乃至人類文明的車轍得以再往前延伸。 蘇州吳江區同里古鎮是舊時的江蘇“四大米市”,也是大運河文化帶上的文化古鎮。這里興學為民的特質尤為突出,嘉蔭堂入戶門梁上的“習勤”“師儉”和石牌雕塑上的“爛柯人”典故時至今日依然被眾人津津樂道。 走進南通博物苑和無錫中國民族工商業博物館,方能深切了解張謇和榮氏兄弟等近代民族企業家重商亦重農的遠大情懷,他們通過實業興國的各項舉措大力促進我國傳統農業向工業化、規模化、集約化方向邁進。 鄉土文化是中國人的精神紐帶,其承載的優秀道德品格和應時守則、耕讀傳家等精神,歷經千百年淘洗成為了我們當今社會的普遍認同,是新時代推進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源泉。 魚米之鄉,富庶之地,也為民族工藝美學、傳統非遺文化的生長提供了優渥的土壤。江蘇宜興丁蜀鎮古南街龍窯燒制的紫砂陶器,唐宋起就聞名于世的浙江龍泉青瓷和龍泉寶劍,起源于南朝發端與農墾的鎮江“太平泥叫叫”等……不停訴說著千百年間不斷進階的審美追求。 一路走來,何其精彩,這些古鎮、古村和歷史文化名街里的農耕文化瑰寶,喚起了我們當代人發現和享受美好事物的能力,給予我們親近山水、腳踏泥土的真實感,撫慰了我們快節奏生活后疲憊的身心,激勵了我們繼往開來不斷前行的勇氣。 創新發展,激發文化振興的時代動能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連續不是停滯、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創新為支撐的歷史進步過程。古城、古鎮和歷史文化街區中的農元素在被保護與提煉的同時,也被賦予更多新時代的價值內涵,從而不斷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增強文化自信,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只有在變化,才能證明我們活著,非遺最好的傳承是售賣。”62歲的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泥塑(太平泥叫叫)代表性傳承人周寶康介紹,太平泥叫叫起源于鎮江鄉土文化,有千余年的歷史。現在周寶康和徒弟們會融合年輕人喜愛的文化符號如“某女明星同款錦鯉”等,開發一系列文創和研學產品,成為鎮江西津渡歷史文化街區上充滿人氣的非遺文化體驗點。 2022年,浙江衢州江山市廿八都古鎮潯里村入選第二批浙江未來鄉村創建名單,村里將原本用于祭奠英烈牌位的忠義祠改造為融合數字互動場景的廿八度忠義文化研學基地,深受當地學生和游客的歡迎。 2023年,麗水松陽縣入選首批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名單,“以文化引領的鄉村振興”實踐在此徐徐鋪開。松陽明清古街將文旅區位優勢和地方農業特色資源結合,通過政府牽頭、麗水農林技師學院輔導,學生為法人主體創立的形式創立了“水韻畬鄉共富工坊”。工坊內設立“松陽銀猴”傳習館,既是“松陽銀猴”這一非遺特色產業的展銷平臺,也是“茶二代”們創新創業的實戰基地,為松陽縣“松陽銀猴”的品牌傳播和產業升級提供新的啟發。 平臺資源的賦能,政策的扶持,形式內容的創新,市場化的倒逼,傳承者主體性意識的提升等,一系列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新時代農耕文化和鄉村文化產生更多魅力與活力,鄉村振興文化動能得以更深遠、更強勁。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