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構筑美好數字生活新圖景”“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步伐”……“十四五”規劃綱要勾勒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宏偉藍圖,為數字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動力。 在此背景下,多方正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十四五”數字經濟專項規劃、新時期推動“互聯網+”政策文件、“十四五”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等一系列重磅政策落地在即,各地也在加緊謀劃未來五年數字經濟的重大項目。 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對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發揮了重要作用。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為35.8萬億元,占GDP比重達36.2%。網上購物、掃碼用車、在線教育、遠程辦公、云端存儲……數字經濟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日漸成為百姓衣食住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數字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正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作為引領未來的新經濟形態,數字經濟既是傳統經濟轉型升級的“跳板”,也是未來新經濟快速發展的“藍海”,正前所未有地重構著經濟發展“新圖景”。一方面,數字產業化釋放經濟增長潛力,伴隨新一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深度滲透到實體經濟中,為產業數字化轉型創造了必要條件,預計2022年我國5G通信產業規模將接近2萬億元,大數據產業規模有望突破1萬億元,人工智能產業規模接近1000億元。另一方面,數字經濟催生出大量新業態,共享經濟、數字貿易、零工經濟日益普及,新零售、宅經濟、云生活越來越火,在刺激消費、帶動就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不斷開拓出新的經濟增長點,讓中國經濟結構更優、活力更足。 擁抱數字經濟時代,既要“搶抓先機”,更要“行穩致遠”。在搶占數字經濟發展高地的同時,也要防止一哄而上、盲目發展,特別是當前“新基建”站上投資風口,一些地方在大干快上的同時,一定程度上存在著重建設輕運營、重技術輕應用、重硬件輕軟件、重短期輕長期等問題,影響了數字經濟的發展質量。以數據中心為例,其建設涉及能耗、用地、產業布局等多重因素,并非每個地方都適合建設,不合理地布局數據中心,必然導致資源浪費、產能過剩,不僅無法對發展質量帶來應有的提升,甚至可能成為經濟發展的負擔。 與此同時,作為新生事物,數字經濟發展必然是機遇和挑戰并存的。在數字經濟快速崛起的同時,其所帶來的平臺壟斷、隱私泄露、大數據殺熟等問題也在日漸顯現。需要堅持發展和規范并重,把握數字經濟發展規律,建立健全數字經濟時代的治理體系,揚數字經濟之所長、避數字經濟之所短,推動數字經濟規范健康持續發展,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不斷開辟新空間、提供新動力。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