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世代代,畢節七星關區田壩橋鎮臭水井村人最大的心愿是能喝上一口甘甜的水。去年6月,在七星關區全面補齊基礎設施短板的脫貧攻堅行動中,這個心愿實現了。 當一股股白花花的自來水從管子中噴涌而出時,水井村人如夢般地徹底告別了吃望天水、巖腳水、地窖水的日子。 “如今,村里人再也不為找水而發愁,再也不因吃水而心憂,再也不以缺水而貧困了。”臭水井村支書豐達祥喊出這句話時,語重心長,像一下子卸下了很重的擔子一樣。 臭水井村,這個名字里帶著水的地方,千百年來,卻被水鎖著了一個村的貧困宿命。 地處烏蒙山連片貧困地區的臭水井村,全村范圍內沒有一處常年出水的水源。想起沒有水吃的那些日子,村民的回憶里滿是心酸和無奈。 “先是到處找水,找不到就吃地窖水、望天水,總不能讓水給渴死?!鳖^發半白的豐憲洪從記事起心中就刻下一個印象,村里人把種莊稼放在第二位,放在第一位的是找足夠一家人喝的水。 在過去的臭水井村,通常一家人得有一個人專門找水來供全家人吃。然而,找水的路不光崎嶇,更是艱難。 “水不是天天都能找得到,基本上要到其它村的地界上才找得到水,有時找到了也要排上半天隊,而排隊的人往往比找水的多,一天只挑回一擔水的時候也很常見?!贝迕駨埵鼐找惠呑与y忘記吃水的苦。 山路險遠,有時挑一擔水在回家路上就折了一半。費盡千辛萬苦挑回來的水村民常常舍不得用,一瓢水更要用上好幾次,洗完臉再拿洗衣服,洗完菜后喂牲口,一滴也不敢浪費。 在臭水井村,村民一年到頭最期待的就是下雨天,下雨了就不用去找水了。下一次雨,家里的鍋碗瓢盆都接滿水,實在找不到裝的,村就挖地窖來存水。 “有的人家運氣好,地窖里會滲水出來,那就享福嘍!”豐憲洪說,幾乎家家戶戶都挖了地窖。 后來,越來越多村里人修起了平房,一下子村里多了很多“大水缸”——房頂四周用磚砌實,雨水被村民最大限度收集,有時下一次雨甚至能省著用上一個月。 水是臭水井村最大的民生。一年前,七星關區農村安全飲水鞏固提升工程建設如火如荼,當地政府從10多里外的地方,經過兩次提灌將水引到臭水井。水來了,全村人都變了,變得幸福了。 如今,即使臭水井村通了自來水,但村民依然保留著從房頂到院壩的水管。在他們心里,不忘歷史,才能更好地珍惜當下。 確實,如果不是置身于靠天吃水的臭水井村,是不會懂得一口水與一個村的萬般糾纏的。 “以水養水,計劃用水,合理分配。”為了實現細水長流,一年四季有水吃,臭水井村成立了管水委員會,村民推選靠得住的人當管水員,把管水當作村里最大的事。 吃水管水,需要費用,5元一噸的水費,村民們交起來一點也不嫌貴。“多干半天活就抵得上一個月的水費?!币郧按迕癜颜宜敗吧习唷?,費力費心還不掙錢,這筆賬,他們算得清。 數百個被水改變的村寨—— 過去5年間,七星關區投資8.18億元,實施445個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解決了109.63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實現安全飲水全覆蓋,農村老百姓喝上安全水、干凈水、幸福水。 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是最大、最廣、最直接的脫貧。除了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七星關區還同步實施了電、路、訊、房等多項基礎設施建設,全面補齊了脫貧攻堅基礎設施短板。 數據——是最有力的說服者。 2014年至2019年底,全區大力實施電網建設和農村電網改造工程,新建及改造變電站16座、新鋪設和改造電網線路3789.863公里、安裝變壓器2215臺,全區綜合電壓合格率達97.95%;全力推進國省縣鄉村組“六級公路大會戰”,建成通村、通組硬化路共4367.55公里;建設各類基站8612個,鋪設寬帶光纜16730千米,實現4G通訊網絡全覆蓋、行政村通光纖全覆蓋。 同時,按照四類重點對象“百分之百”改造、其他危房戶“應改盡改”的原則,采取修繕加固、原地改建和就近修建的方式,完成農村危房改造3.7746萬戶,實現貧困農戶住房安全保障全覆蓋。 針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困境,全區實施了易地扶貧搬遷。2016年,采取在集鎮(或中心村)集中安置的方式,搬遷群眾827戶3372人;2017—2018年度,采取城鎮化集中安置方式,在柏楊林安置搬遷群眾6372戶2.9001萬人(其中貧困群眾5722戶2.6061萬人);2019年,金海湖新區梨樹2萬人安置點涉及七星關區搬遷群眾3835戶1.7萬人。 脫貧攻堅基礎設施短板被全面補齊的七星關,儼然成為烏蒙山連片貧困地區一顆閃耀的“巨星”。(牟慧松)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